回应人民期盼 办更好的基础教育
点击数:137
回应人民期盼 办更好的基础教育
——关于落实县委主要领导对教育高质量发展六点要求的思考
我们认真思考比照县委主要领导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的六点要求,全力办百姓家门口满意的优质学校,努力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,不断回应群众对高质量的期盼。
一、步调一致同心干,回应群众对高质量的殷切期盼。
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,我们要与县委县政府、局党工委步调一致,同心同向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(一)树立目标向心而行。
目标是旗帜,是前进的动力;目标是方向,是战斗的号角。我们靠目标而进,为荣誉而战。如果我们连目标都亮不出来,标杆都树不起来,我们拿什么稳定教师发展教育?凭什么激发全校上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?靠什么去积蓄力量一步一步走向成功,有什么资格去承担起这份崇高的使命和责任。
我们目标为在加快乡村高质量发展上勇争先,在铸就学校品牌上有作为,具体表现为五个突破,创建一所办学有品位、师生有担当、教育有温度、发展有前途的乡村示范校,为孩子的成长下功夫,为乡村的未来打基础。
五个突破:办学条件上有突破(环境园林化、设备现代化、教学数字化)、师资提升上有突破。(未来三年实现正式老师100%,省级学科带头人、骨干突破至5%,市级骨干上升至10%以上,县级优秀骨干、学科带头人25%以上)。质量发展上有突破。(实现保二争一的目标,学生回流率提高3-5个百分点,社会满意率达100%)。教育品牌上有突破,(在3个国字、5个省字号品牌上再发力再升级,争创全国文明校园,双减项目晋级教育部,再塑造3-5个省市新品牌)。课程融合上有突破。(拓展课程22个突破到40个社团,在样态要定型,发展成体系,质量树精品,改变当前各炒一盘菜的权宜之计。)
(二)提振信心积蓄力量。
过去几年乔乐学校取得的育人成效是明显的,“成绩单”更是漂亮的,创造多个第一甚至是唯一,斩获全国人工智能特色校、省文明校园等3个国字、5个省字号荣誉,填补了我县多个空白,文化建设《最是文化能致远》在中国教育报大篇幅报道,扶贫经验《教育扶贫点亮希望之光》在江西日报推介,对话校长《为了乡村孩子的诗和远方》在江西卫视分享,“我陪留守儿童做顿饭”工程成为省委宣传部、省文明办的重点项目,学校+公司+项目的双减劳动模式获评南昌市唯一省厅第一的经典案例,并报教育部。乡村办学经验应邀在全市教师节表彰会上隆重推介,近年更是出色完成了国家级教育督导考核,中考质量长期稳定在优秀行列,各项指标位列全县第一方阵……这些成绩的取得,有力回应了唱衰乡村教育的言论,更说明我们过去确立的目标、选择的路径、形成的模式都是符合实际的,是合适的,这极利于提高我们全校师生沿着既有道路实现“五个突破”的自信心。
(三)清晰路径明确方向。
根据乡村实际和学生发展规律,用系统思维、设计思维、用户思维、批判思维谋划全局,不断优化修正路径,避免陷入短视、被动、脱节的境地,坚持一手解近忧,(考高分数,考进高中),一手谋远略(五育融合为孩子终生奠基)。我紧扣“合格和可靠”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凝练出符合乔乐乡村教育的发展理念和路径,让最美的教育在乡村发生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围绕习主席提出的“为谁培养人?培养怎样的人?怎样培养人?”的教育三问抓好教育,用“假如我是孩子?假如是我的孩子?”的乔乐教育两问,提升师德厚植情怀,着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,扣好扣子夯实基础。概括起来就是“一个追求、两条底线、三类课程(三色文化)、四有目标、五大生态、六条路径”育人方向举措。一个追求:始于乔乐而不止于乔乐;两条底线:安全和质量;三色文化、三类课程:红色养心文化、古色浸润文化、绿色行为文化,德育课程、基础课程、拓展课程;四有目标:(有高尚道德、有强健体魄、有良好习惯、有扎实学识);五大生态:(脑中有弦、眼中有人、心中有梦、手中有书、静中有动);六条路径:(安全让成长无忧、陪伴让感动常在、运动让生命精彩、阅读让美好发生、社团让人生出彩、劳动让未来可期)。我始终认为没有足够的投入和陪伴,不可能发生真正的教育,所以我们竭尽全力使乔乐学子真正成为终身运动者、问题解决者、责任担当者、优雅生活者。
二、回应国之大计,破解高质量教育的难点堵点。
习近平总书记教导,既要看到成绩,也要看到问题。安义教育面对当下社会浮躁,期望极高,优生不优,发展不均,家长不重视不配合,社会对学校质量缺乏信任等诸多问题。
(一)正视差距,补齐“教育短板”。
一是推进校园环境硬件优质化。持续推进学校硬件、装备现代化更新行动,环境扮靓工程。二是推进乡村教育特色差异化。改变同质化的千校一律,谋求个性化教育发展。三是推进城乡资金配置均衡化。加大乡村教育投入,需要政府部门更多财力支撑。四是加强教学质量高阶化,实干推动质量晋级,增强群众信任。五是教育问题学生情境化,面对日益增多的心理、厌世、沉迷手机、游戏等问题学生,借力开展“牵手大学生开展蓝书信工程”“我陪留守儿童做顿饭工程”。
(二)激发活力,优化考核机制。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,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,同时增加学生家长评价,对躺平零容忍,引入学生家长评价教师机制,并将结果作为教师评价、奖惩、晋升的重要依据,学生明显提出不满意的,5人以内的个别谈话;5人到8人以内,分管校长和主任谈话;学生不信任你,不满意你的教学,认可度低于50%的教师必须调整等。
(三)进位赶超,树立“忧患意识”。 随着城镇化加速,乡村教育进一步萎缩,提前谋划,主动配合,助力网点调整。
(四)强化研究,做好“考教衔接”。过去埋头教书的做法难以适应当下教育、考试改革的新业态,要提高质量就必须以考促教,“五研”增效。即研习课标、研读考纲、研判方向、研讨经典、研究学生。
三、心系国之大者,为孩子创造色彩斑斓的教育。
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:“办好一所学校,谈何容易!说得小些,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;说得大些,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。”
(一)站稳四个立场,提升教育温度。
一是站稳儿童立场,就要树立“1=100”的理念,即一个学生就是一百,就是全部。两个假如:假如我是孩子,假如是我的孩子,一切从孩子出发。
二是坚持家庭立场:要有成全家庭的意识,处理1%和100%的关系,对每一个学生负责,为每一个家庭担当。(堂强、雨婷)
三是坚持教师立场:以心换心,真心相待,诚心为人,对教师的培训、考核、奖励,应指向成就老师,让每一个老师都能成长为有空间、有技能、会教书、会生活的好老师。
四是坚持事业立场。牢记教育惠及人民,面向人人,促进全体,在抓牢优质的同时,警惕唱衰乡村教育。这几年来,我们学校在培优的基础上,不忘花了很大力气去斩断穷根,去关注那些中低等生,而这些人将来最有可能成为最优秀的青壮年劳动力,县域乡村教育对这些人负责,就等于是对这个县域的未来负责。
(二)稳定师资队伍,攀升教育高度。
习主席说:“培养优秀人才,一定要有优秀教师。”多年的经历,告诉我,缺人有时比缺钱更难。所以教师无论在什么岗位,都要成为这个岗位的“行家里手”,真正有“几把刷子”,防止只爱岗不敬业,只敬业不专业,师资更新保持在5-10%的范围,坚持人才的二八法则,20%的人创造80%的业绩,在教育领域这20%,很重要也很关键,想方设法留住,或是保持这个优秀比例。我校师资经历三个阶段,一是有没有,二是行不行,三是优不优。我们现在进入第三阶段,也是最难的阶段,重点在提升两力,参照全科医生培养,培养全科教师,即中层跨任岗位提升执行力(多岗位历练,使得中层站位有全局性,思维会多角度,综合判断、科学决策有明显效果)、教师融合学科提升战斗力(知道跨什么?怎么跨?跨到那个层次?丰实融合的资本、跨科的能力、整合的智慧、学习的自觉)上发力。
一是在“引”字上想办法。音体美等稀缺老师,在短期内是无法满足乡村需求的,突破“双减延时”师资困境,必须实施“借力引才”工程。嫁接高校引入“短时人才”满足专业需求,落实“双减”强化“双增”;开辟引进“乡土专家”“田间教授”的引才新思路,为劳动教育提质赋能。
二是在“培”字上出笨招。开启“回巢反哺工程”,培养本土化师资,劝说对教育感兴趣的学生考回母校,现在已经有7个本地年轻教师回来,极大的稳定了乡村教师队伍,避免了孔雀东南飞。
三是在“育”字上花心思。对接名校,联接名科,链接名师,构建“三名工程”,不断扩大朋友圈,拓宽资源网,开展走亲访友式学习,名师下乡,送课进城,跨区比武。落实青蓝新秀工程,通过“线上+线下”“点餐+派餐”“理论+实践”“上挂+下派”“老带新”等方式,落实“薪火计划”。
四是在“用”字上开绿灯。根据融教育趋势,“做学习者”,“做创造者”,提拔中层干部打破了部门“壁垒”,坚持跨界培养;打破学科“界限”,实行跨科历练,探索课程融合;打破人际界限,开放式成长,应对了乡村复杂教育局面,有效的降低了断档空缺误事、人少事多难办久拖的风险。
五是在“留”字上下功夫。成功不成功,关键看你用心不用心。打造幸福成长工程,优化青年教师在乡村建功立业的制度和人文环境,推动解决乡村教师“下不去、留不住、教不好”等问题。例如真心关爱增设父母生日“孝心假”,增强教师幸福感、获得感。
六是在“树”字上做文章,我们坚持师德示范工程,开设“向我看齐”讲堂,新教师推行跟班家访活动,校长亲自带领年轻教师深入家访,亲身感受乡村的需求,自己的价值,内化成一种责任担当,至少他在乔乐期间会认真,会敬业。通过层层推,季季评,月月讲,树立身边可感可看,能学能做的典型。
(三)完善课程体系,拓展教育厚度。建立以学生成长为导向的课程体系,创新机制体制,改进培养模式,针对不同性格禀赋,不同兴趣特长,不同层次素质的学生,构建一个丰富、多样、可选择且适合学生成长的课程体系。同时打破空间界限,以学校为中心向外辐射,构建更广阔的学习场域,例如劳动、实践、 红色走读。打破时间界限,设置30-60分钟的长短课,更好适应课程融合走远。
(四)营造重教氛围,凸显教育风度。
畅通基金使用渠道,灵活基金使用方式,增加资金使用的自主权。一是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;二是绩效与基金激励相补充;三是月评与季比鼓励相融合。初步与政府达成学校各种考核、奖励资金从基金中支出,既调动了教师积极性,又避免了财经纪律风险。
接过“接力棒”,就要跑好“接力赛”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着力转变观念、守正创新、攻坚克难、守住底线,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,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,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
上页1下页 |
【责任编辑:杨润根】(Top) 返回页面顶端
上一篇:生活向上活成自己所期待的样子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