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>>工作布置>>工会

乔乐学校“谢一夔文化馆”详解

点击数:8168

乔乐学校“谢一夔文化馆”详解



  中国自从唐高祖武德五年(622年)科举考试开始,至清光绪三十年(1904年)最后一次科考,1282年间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,南昌市仅2名,像谢一夔官至尚书的不多,同时又是教育家、文学家的更是少之又少!(另一位是进贤县的舒芬状元。)


  首先让我们进入一号展厅:一夔家风淳厚。


  这是一夔状元家乡前泽尚书牌坊上的一幅对联。上联:阳名昭日月旌扬福星播千秋;下联:德大并山河西得时雨传万代。可见后人对他的评价极高!


  一夔乃东晋太傅谢安的后裔,谢安主持了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“淝水之战”,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、书法家。和侄子谢玄,曾孙谢灵运让谢氏一门成为晋代旺族。
  一夔官至工部尚书,为明宪宗、孝宗授课乃“一代名臣,两任帝师!”传佳话!
  一夔之孙谢骐、谢凤亦为进士,“一状元俩进士”美名扬!



  他的父亲王仁,字得仁,生于明洪武十七年(1384),初为卫吏,英宗正统元年(1436),以才荐授福建汀州府(今福建长汀县)经历,为掌文书往来的属吏。他廉能勤政,上下爱之。称名于时。任期满,调任汀州府推官(正七品),离去时,军民数千人要求王仁留任,朝廷同意,增期再任。推官,等于现在的中级法院院长兼审计局长,专门负责本州府的诉讼事务和财政审计工作。


  居三年,数办冤狱,制止苛索,明令司法,政绩显著。王仁在参与汀州知府刘能镇压蓝得隆农民起义军的军事行动时,王仁恐滥及百姓,力请诏抚,辨释难民三百,大得民心。时及他身患病,病情严重,将士们要送他去看病,他不肯,说自己一旦移动,敌兵就会来攻打。为顾全大局,他端坐在军营中,于正统十四年夏逝世,军属哀恸,哭奠者道路相属,多绘其像礼之,建祠庙祭祀。


  一夔被父亲的英雄气势和人品深深地激励着,于是他寒窗苦读,努力钻研,授业于江西泰和县著名学者,翰林院侍讲尹直,尹直初阅其文有感惊为“魁天下奇才”。代宗景泰七年(1456)丙子科通过乡试,成绩名列前茅,中为举人。1460被英宗钦点为状元,人们都说这是阴德之报。尚书张瑄有诗云:子占大魁孙血食,皇天应不负斯人!


  《三字经》有云:人遗子,金满赢。我教子,唯一经。 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;家风相连成民风,民风相融汇国风。谢氏一族依据家风传承,经久不衰!


  疑问解答一:为什么有些史料记载谢一夔是新建人?
  一夔1425年生于新建古源村,就是我们现在的乔乐前泽村,古时为新建属地,所以史书多记载一夔为新建人。



  疑问解答二:为什么有些史料中记载为王一夔?
  一夔祖父谢永亨避仇人报复,隐姓埋名,依匿外祖父王氏家中,遂从姓王。一夔任翰林学士期间,向朝廷陈述了祖上本姓谢,因避仇入外祖父家才冒姓王之事,拟回归谢姓。朝廷允准,改其簿籍。之后,朝野皆呼其为“谢一夔”。



  然后让我们走进二号展厅:一夔政风清廉。
  英宗复辟后,改年号为“天顺”。天顺四年(1460),王一夔在北京参加了庚辰科会试和殿试,考官是左春坊大学士、翰林院学士吕原(正统七年壬戍科榜眼)、少詹事柯潜(景泰二年辛未科状元)。当时他中第二名进士,殿试第一甲第一名(状元),榜姓王。从156名进士中脱颖而出,一举夺魁,会试时,又“以书经冠天下士”,殿试时,英宗策以礼乐刑政之要为问,王一夔用“诚”进行回答。他说:“帝王之道,本于诚。盖诚为道之实,而道即礼、乐、刑、政之理也。礼乐而非诚,无以立其体;刑政而非诚,无以达其用。惟其诚也,由是而制礼作乐,则礼备而乐和;由是而明刑修改,则刑清而政举。故善为治者,未有不本于道,善行道者,未有不本于诚”。接着他论述“使有礼乐而无刑政,则徒善不足以治。使有刑政而无礼乐,则徒法不能以自行。故《传》谓:礼乐刑政,四达而悖,则王道备。诚哉!是言也”。所对上推唐虞三代之盛,下及汉唐宋沿革之详,洋洋三千言,最后,他说:“始以为陛下勉,终以诚为陛下献。”这篇对策,实质上是对英宗的委婉对谏。但英宗读后,大加赞赏,擢一甲第一名,状元及第。



  一夔一生仕途一帆风顺,大致分为三个阶段:先是在翰林院任职,后任礼部右侍郎,仕终工部尚书。
  一夔 翰林院任职时间最长,古时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,相当于中央党校+中科院、社科院。初为翰林院修撰,预修《英宗实录》、《宋元通鉴纲目》、《续资治通鉴纲目》等史书,俱能"据事直书,得史官体"。
  后任翰林学士,多次受命出任乡试考官,会试的同考官。坚持以文取人,从不营私舞弊,并善于发现人才,成化丙戌科状元罗伦就是他在江西乡试时发现的。(翰林院修撰,“状元”的官名叫做“翰林院修撰”,是个从六品官,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级别。修撰的工作主要是诰敕起草、史书纂修、经筵侍讲。)
  成化十七年(1481)擢升礼部右侍郞。( 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、祭祀、宴餐、学校、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,清代为从一品.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、教育、文化部长.。礼部侍郎 礼部副长官,明代正三品。)
  成化二十二年(1486)冬十月,谢一夔晋升为工部尚书(正二品),他仍始终重视太学的教育,平时工部的事务素称繁猥,一些工头们往往持小吏之短长恣为奸利,他一方面考校案牍,严勾稽,剔蠹弊,精筹运,用廉吏,使费出有经,人无久役。(工部尚书,雅称大司空,古代官职名。工部是古代中央六部(吏、兵、户、礼、刑、工)之一,掌管全国屯田、水利、土木、工程、交通运输、官办工业等,工部尚书为其长。工部尚书品级在明代为正二品,清代为从一品。)
  成化二十三年(1487)五月乙卯卒于任上,终年63岁,赠太子少保,正德年间(1506-1521),赐谥文庄。



  忠义直谏故事一: 宪宗成化七年(1471),皇帝下诏请群臣对国政提意见。谢一夔应诏上疏,陈述了五个方面的意见:“正宫闱,亲大臣,开言路,慎刑狱,戒妄费。”
     1.“正宫闱以端治本”。圣贤之君莫不以齐家为首务,厚所当厚,薄所当薄,定尊卑远宠幸,普施恩泽。为什么将“正宫闱”放在治理国政的第一条呢?原来宪宗对后宫佳丽三千全无意思,单单宏爱一个比他大20多岁的万贵妃,以致当时的方士、奴僧和宫太监们只要想进身谋利的,无不超附巴结万贵妃,求她在皇上面前美言……弄得后宫混乱,宦官干政、朝政腐败,乌烟瘴气。朝野尽知此类荒唐之事。所以谢一夔上疏就把“正宫闱”入在第一位,语气其极诚恳真切。
     2.“亲大臣以询治道”。唐太宗勤政,君臣情洽,君所欲闻臣无不言,君无不纳,所以有贞观之治。
     3.“开言路以决蔽壅”。从谏而兴,拒谏而亡,自古有之。苦口良药利于病、忠言逆耳利于行;偏听则暗、兼听则明;以古为鉴、可以知今;以镜为鉴,可以正身。
     4.“慎刑狱以广好生”。注重民命,明令法司,轻重囚犯一律依大律科断处。做到有法可依,有法必依,执法必严,违法必究。
     5.“谨妄费以足财用”。侈用伤财,伤财必害民。人君用财不可不尚俭约。反对铺张浪费,讲究排场,节俭治国。
  奏书上了,语极剀挚,却被圣旨切责。特别是宪宗看到第一项,就大发雷霆,下诏将谢一夔斥责了一番。在他看来,皇帝和哪个女人相好,关大臣什么事。
  忠义直谏故事二:成化七年(1471)十二月,天上出现慧星,朝廷以星变求言,百官多缄默不语,害怕祸随言至,谢一夔无所畏情,上疏力陈是天文现象,与凶吉无关同,“多人所不敢言者,士大夫翁然称之,虽不识公者,读其疏,亦皆感叹,想见其为人”。



 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三号展示:一夔教风纯正。
  谢一夔被父亲的英雄气势和人品深深地激励着,于是他寒窗苦读,努力钻研,授业于江西泰和县著名学者,翰林院侍讲尹直,尹直初阅其文有感惊为“魁天下奇才”。

 


  一、国运兴,学校昌
  谢一夔认为,学校教育的兴盛与否,是同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发展情况相关联的。当太平盛世,遭英君明主,大都重视学校建设,所谓国运兴,学校昌,反之,一损俱损。是以他说,三代之学与国运相始终。自兹以下,若汉明帝、唐太宗诸君有志于学校,然皆一再传而遂废,道理便也就在这里。
  他曾指出:"朝廷建学,无非欲造就人才,以资任用。"而作为官方最高学府的太学,则尤系教学之原,若太学不修,人才便随以放失,国家便不能以文教得人心。因而对于国学的校舍建设也不能马虎,要"厥土燥刚,厥位面阳,周以大道,缭以垣墙  宏丽敞豁"。唧对校内的圣庙规模、六馆制度、内外上舍数额、师生庖廪标准,都应有明确的规定。
  二、重实践,济贫困
  作为一名教育家,谢一夔对教育问题有一种特殊的感情。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发展到明代,就体制而言,已臻于完备,在中央设有国子监(亦称国学、太学),在地方上又建有府州县学,以及作为基础性教育或地方学校教育补充形式的社学、私塾。但就数量和质量而言,仍然是发展不足的。在任左春坊左谕德不久,一夔以归省先茔回到了家乡。望着家乡学校教育的落后局面,一股振兴家乡教育的责任感油然而生,涌上心头。父亲未能为他留下什么田产、房屋,自己出仕时间不长,薪俸又很微薄,他仍慷慨解囊,从自己与家人平时省吃俭用的积蓄中,拿出钱来,创办义学,"教族党、乡间之子弟"。为了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,又置义田、义仓,"赈贫无以养者",使更多的人能享受到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。 
  三、选人才,须全面
  他认为,选拔人才,考核一个优秀学生的标准应该是德才兼备,切忌重才轻德。在他为门生娄谦出任南京国子监祭酒而作的赠语中,着重阐述了上述观点,指出"其才之云,岂直工文词?必其蹈仁义、履忠信,而才行兼全,斯可尚也"。对唐宋以来日益严重的只重文章而轻视德行的科举制度,他提出了批评:"后世科目,类以文章取士。故学校中师之所以教,弟子之所以学,率以是为务,非夫大豪杰之士,则于德漫不知修。故今天下非不能淬文锋、砺词锷之患,所患者德行未修耳。"提出"论人才,不专于文,而必本之行"。



  四、教感恩,育名生
  他谆谆告诫在舍太学生们:"尔诸士子,幸际于鸢升鱼跃之下,尚当思祖宗所以创造之勤,朝廷作养之心, 若乃随群而居,逐队而游,悻窃禄为己谋,非独为太学之羞,抑亦为国家之忧。"
   尽管谢一夔直接传授的学生不是很多,但有两个不同寻常的学生于此不可不提,他们是明宪宗、孝宗父子。宋明时期,有一种由儒臣为帝王讲授儒家经典的制度,称之为经筵,其实就是专门为皇帝开设的私塾,儒臣们在给帝王讲授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的同时,阐述治国、平天下的道理。一夔在任翰林修撰之时,便同一些资深的翰林学士们一道,担起了经筵的任务,一夔负责给宪宗讲授书经。为了奖励他的工作,宪宗曾一次赐给他银20两,钞两千贯,纶丝二表里。成化十四年(公元1478年)二月,皇太子(即孝宗)出阁,诏简儒臣充东宫讲官,谢一夔与学士彭彦实等以学行选侍讲读。在明代仁宣以后的后嗣之君中,孝宗在旧史书中是最受称赞的一位。在他统治期间,有"弘治中兴"之誉,于此不能否认有谢一夔等人当年对他的教导之功。(明孝宗是大明王朝的中兴之主,也被认为是明朝16个皇帝中最开明的一位圣主。有人说,他是一个无嫔妃、无嗜好、无亲信的“三无”皇帝,他主政的是一个无专权、无战乱、无弊政的“三无” 时期。)



  最后让我们走进四号展厅:一夔文风素雅。
  谢一夔在文学上很多造诣,早年攻读甚勤,学识渊博纯正,文风质朴浑厚,很受时人推重。曾著有《古源文集》六卷,《力馀稿》二卷,《东藩唱和集》一卷,以及《谢文庄公集》等(该书在《明史•艺文艺四》中著录为《谢一夔文集》六卷。其文章",不为奇崛雕刻之词,而纯畅渊永,人共推服  每以伟器期之"
  其文学创作还有一大亮点,修《英宗实录》、《宋元通鉴纲目》、《续资治通鉴纲目》等史书,俱能"据事直书,得史官体"。



  一夔在家乡前泽留下的遗迹有尚书第、宫保第等,特别是前泽发现的汉白玉墓碑高240厘米、宽100厘米、厚20厘米,顶端为双龙戏珠浮雕,上刻“敕葬太子少保翰林学士状元谥文庄”及“天运乙酉岁仲春月”等文字。
  正德年问,谢一夔被追谥文庄,有明一代,文臣获此谥号的,在其以前为叶盛、丘浚,此后为王鸿儒、罗钦顺、欧阳德、汪俊、邵守益、马自强,凡九人,俱为一朝大名士。推明代统治者所称"文庄"之本意,乃是褒赠勤学好问、履正志和的大臣,而谢一夔也确是当之无愧的。在他的身上,体现了一个封建教育家的良好素质和道德情操,是一位值得肯定的人物。



  这是一夔家乡宫保第门牌坊上的一幅对联:
  上联:家声振远东山族纳福;
  下联:嗣达年长文洪永蕃昌。
  可以看出一夔精神对后代的影响巨大。



上页1下页
【责任编辑:胡家洗】(Top) 返回页面顶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