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>>工作布置>>教务电教处

让人们看到梦想在前方

点击数:5655

让人们看到梦想在前方


  让人们看到梦想在前方
  
  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,以“知青说”“村民说”“各界说”三说,用近乎田野调查的方式,原生态地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川七年插队的不凡经历,涵蕴丰厚沉实的历史含量、思想含量和艺术含量,无疑是中央党校为党的十九大献出的一部精品力作。
  
  在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中,大家谈到,当时在知青中,习近平总书记读书最多、涉猎面最广。他读中国书,也读外国书;读古代的,也读现代的;读哲学的,文学的,也读自然科学的。在15岁到20多岁的年纪,他不被苦难所困,不为逆境所缠,不受家庭冤屈所扰,。真可谓下得苦功夫,为求真学问;身在山村一隅,心装国家世界;物质何其贫困,精神如此丰饶!知识上的储备,视野上的开阔,实践上的体验,善其身的经历,铸造了他济天下的历史原点。他信念坚定,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,10份入党申请书。他后来说:“15岁来到黄土地,我迷茫彷徨,22岁离开黄土地时,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,充满自信。作为一个人民公仆,陕北高原是我的根,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。”诚哉斯言!
  
  读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,我们深深感受到他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。老百姓说,“再糙的饭,近平也吃得香,再穷的人,近平也看得起”。可以说,习近平总书记最懂得老百姓缺什么,需要什么,期待什么。他组织带领群众修路、打地坝、办铁业社、建代销点、打大口井、搞沼气池。即便离开了梁家河,他还时时关心那里的群众。吕侯生腿病,习近平同志给他寄了500元钱路费,亲自安排他到福建治疗;后来,吕侯生在山西做了截肢手术,习近平同志替他支付了所有医药费。他说:“侯生,给你治病花多少钱我都愿意。”真是发自肺腑,感人至深!他同人民真正是血肉之情、骨肉难分。知青岁月,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思想的源头。
  
 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的真挚情怀,必须坚定人民立场。立场出感情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,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,有血有肉,有情感,有爱恨,有梦想,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”。人民不是抽象的概念,就是老爹老娘、兄弟姐妹、童年玩伴、邻里乡亲,就是梁玉明、吕侯生、刘金莲、张卫庞,随娃、黑子、铁锁、聂瑞兰,就是平凡的劳动者,勤苦的老百姓,身边的普通人。作为领导干部要切实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,真正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,欢乐着人民的欢乐,忧患着人民的忧患。心头与笔头、血管与笔管是相通的。只有把人民冷暖挂在心头,才能灌注政策的笔头;只有血管里充满对老百姓的惦念,服务中才能涌动滚烫的情感。我们无论从事哪方面工作,都必须关切人民的生命和幸福,尊重人民的地位和尊严,维护人民的权利和责任,满足人民的需要和诉求,表达人民的主张和情感。
  
  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可谓坎坷。他在老三届中年龄最小,插队地方最苦,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。他说:“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,后来遇到什么困难,就想起那个时候。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,现在干嘛不干?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。”正是在最苦最累最难的生活中,他实现了人生的升华。
  
  苏东坡说,“古之立大事者,不惟有超世之才,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”。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面对困境的坚韧不拔,我们就必须不断锤炼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。同时,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,全面地认知历史,辩证地分析现实,深入地了解人心,发展地认识生活。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:“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,用光明驱散黑暗,用美善战胜丑恶,让人们看到美好、看到希望、看到梦想就在前方。


  好文共赏!

上页1下页
【责任编辑:杨润根】(Top) 返回页面顶端
昵称: mail: 验证: 40+31=